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圣泉井的传说

 :: 生活 :: 宗教哲學

向下

圣泉井的传说 Empty 圣泉井的传说

發表 由 真假仙 周三 12月 16, 2009 4:53 pm

圣泉井的传说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● 杨东志


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“老君台”,有一口名闻遐迩的古井,名叫“圣泉井”。
“圣泉井”原是一口古老而普通的吃水井。据传饪诰抢献雍退牡茏用且黄鹜诰蚨傻摹5蹦辏嗄昀献釉谡饫铩翱菔谕健笔保统杂谜饪诰锏乃灰院螅献痈胬匣瓜纾谡饫镆槐摺熬厶辰惭А保槐摺靶奚砹兜ぁ薄N蘼凼浅允怯茫故橇兜ぃ捕际褂酶镁V徊还背醪⒉唤小笆ト倍选?/FONT>
可它为什么又叫“圣泉井”了呢?说起来还真有一段古老的“民间传说”哩。
春秋末年,老子从周王室“蓬累而行”,回到故里,就在鹿邑城东门内“开馆收徒”,“讲道授德”。
老子在这里修“道”养“德”,开炉炼丹,天长日久,他的“道德修养”达到了最高境界,加之吃了自己练成的“丹药”,就修成了“正果”。这一天,老子要驾鹤升天了,临走之前,在告别了乡亲友徒之后,又来到自己拴在井台边的青牛身边。是的,他要和自己的“坐骑”告别。
这头青牛生性聪明,颇通人性,又加之它与老子朝夕相伴,耳濡目染,也有了一定的“道行”。当下,它见老子就要“仙蜕”升天,也很想和自己的主人一起“飞升”,只是可惜自己还没有能够修成“正果”,仍然还是“血肉之躯”,难以如愿以偿。当下,它见主人不忘旧情,临行之前,还专门前来向自己“告别辞行”,禁不住泪流满面,直冲着老子,可劲儿地摇头,摇头。同时,它还望着老子“呼哧”、“呼哧”地直喘粗气。
此刻,老子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。他走至近前,轻轻地地抚摸着自己心爱的青牛,心中顿时生出一种“软不拉差”的感觉。接下来,老子便禁不住喉头一酸,潸然泪下。心中暗自想到:“唉……这头青牛……在家与我为伴,出外为我代步……辛勤一生,忠贞一世……鞠躬尽瘁,无怨无悔……”难割难舍之下,老子直起身来,高高举起手中的那只原是用来装盛“仙丹”的“宝葫芦”,仰天长叹:“天啊!今日我走之后,有谁再来照顾青牛的吃喝?又有谁再与青牛早晚相伴?……怎么办?怎么办?……”
老子想啊,想啊……突然,不知为什么,他手中的那只“宝葫芦”就自己倾斜下来,将一葫芦“仙丹”全都倒进了井里。“仙丹”倒尽之后,那“宝葫芦”似乎还是“不依不饶”,磨也磨不动,扶也扶不直,并一股劲儿地向外流水。“宝葫芦”流啊流啊,流啊流啊……井里满了,水就向外溢,向外淌,向外流……时间一长,就流成了池,流成了泉。更令人奇怪地是,那个被水流冲成的水池,形状竟然和老子的那只“宝葫芦”一摸一样,这就是后来的人们所说的所谓“葫芦池”。
当年,那“泉水”流啊流啊,流经青牛的身边,那青牛就去舔,去喝。谁知那青牛喝了这种泉水之后,发现它不但能够“解渴”,而且可以“止饥”。于是,自此以后,那青牛渴了喝泉水,饿了也喝泉水。日出日落,花开花谢,天长日久,青牛靠着喝这“泉水”,加之努力“修炼”,终于修成了“正果”,结果也“蜕变”成“仙”,到天上和自己的主人——“太上老君”团圆相聚去了。
到了汉代,老君台这里就成了著名的“道观”,常有道士在此“修身养性”、“烧炼仙丹”。
日月如梭,时光如水。岁月沧桑,唐代隋兴。公元666年(唐乾封元年)二月,唐高宗李治经过充分准备,带着满朝文武百官和皇后武则天,来至谷阳县(时属亳州,即今河南省鹿邑县),到濑乡曲仁里(老子诞生处,即今鹿邑县太清宫镇)寻根问祖,朝谒“老子庙”(即今太清宫)。就是在这次“朝拜”后,唐高宗李治“追尊”老子为自己的“祖先”,并“追封”老子为“玄元皇帝”、李母为“先天太后”;同时,他还下旨将“谷阳县”改为“真源县”。
唐高宗李治这次“谷阳”(鹿邑)之行,就是住在“明道宫”(时称“奉元宫”)中老君台前的“迎禧殿”。
唐高宗李治“驻跸”于“迎禧殿”期间的一天晚上,无意中听地方官——鹿邑县令说起“葫芦注水,聚而成泉”的故事。他听完之后,兴致勃发。他立即站起身来,欲去古井旁一睹“胜景”。于是,他就让地方官员头前带路,亲率几位贴身随从,逶迤来到古井旁边。只见井水汩汩,涌流而出,继而流向离井不远的“葫芦池”……唐高宗李治看罢,甚觉稀奇,命人取来井水一尝,顿觉甘甜清冽,沁人心脾,随赐名曰“圣泉井”。
宋代“好道”,宋真宗赵恒又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位“崇道皇帝”。他曾任用大臣丁谓,在各地大建宫观、寺庙。大中祥符七年(公元1014年)农历正月十五日,宋真宗赵恒“帝发京师”,十九日至鹿邑(时称卫真县)城内的“奉元宫”(即今明道宫),斋于“迎禧殿”。二十一日,“帝服通天冠,绛纱袍”,奉上“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”加号册宝。夜漏上五刻,“天书扶持使”奉“天书”赴太清宫。二鼓,“帝乘玉辂,驻大次”。三鼓,奉“天书”,至太清宫升殿,“改服衰冠”,行朝谒之礼。相王元偓为亚献,荣王元俨为终献。祀老子于太清宫,加封老子为“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”。宋真宗此次鹿邑之行,刻立了“大宋重修太清宫”碑、“先天太后之赞”碑、“会真桥记”等碑刻,诏改“奉元宫”为“明道宫”。同时,他还留下了七篇关于“太清宫”、“明道宫”的诏文、册文和十一首关于老子的“谒赞”诗文。在此期间,他也听说了“葫芦注水,聚而成泉”的故事,激动于心,夜不成寐,随起身下床,挥毫题写了“圣泉井”三个大字。
关于“圣泉井”,在鹿邑当地还曾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妙的“传说”。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八旬老人,身患重病,苟延残喘,奄奄一息。在弥留之际,他向儿孙们提出了一个不算是“要求”的“要求”:带他到“老君台”再上最后一炷香。他的儿孙们都很孝顺,于是便不顾路途百里之远,用一辆手推车,你推一会、我推一会地把老人送到了“老君台”前。接着,几个人又扶的扶,搀的搀,架着老人让他到“老君台”上拜祭烧香,祈福纳祥。也许是太过劳累的缘故,及至老人下得“老君台”来,便觉又饥又渴。他的儿孙见此处离街面较远,加之手中没钱,无奈之下,只好到这口井边取来一瓢冷水,暂时为他解渴。谁知老人喝了这瓢井水之后,奇迹竟一下子出现了。不大一会之后,老人的病情突然好转,继而精神抖振,浑身来了力气。一个时辰过后。这位老人便病体痊愈,恢复了康健。
后来,这件事越传越远,越传越神。远近的人们谁家有人生了病,就到“老君台”来打井水,用于治病救人,结果却都是效果神奇,且屡试不爽。加之千百年来,“圣泉井”经久不败,长流不息。故而,直至现在,仍有不少的“信徒香客”前来此求取井水,言说“圣泉井”水可以“有病治病,无病健身”。
再后来,人们为了取水方便,还在“圣泉井”前面的“葫芦池”上修了一座小桥,并为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,叫做“圣水桥”。
真假仙
真假仙
武士
武士

白羊座 文章數 : 427
注冊日期 : 2009-11-26
年齡 : 40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:: 生活 :: 宗教哲學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